最近又有更加清晰的沈六代机图片流出,这次也和歼36一样,放下了起落架从市区上空通过,无尾翼,双飞结构,照片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双机轮,说明该机有着明显的上舰属性,所以歼50=歼35+歼15还是有点道理的;
长棱中体+双后掠兰姆达机翼结构
从最近网络上各种影像可以看出,歼50是兰姆达机翼,基本结构式长棱中体+双后掠兰姆达机翼结构,这种布局通过一体边条前翼、兰姆达机翼和一体尾翼,实现了机翼与机身结合;
双后掠飞翼布局通常具有较高的升阻比和良好的气动效率。例如,内翼段的大后掠角有助于高速飞行时的升力提升,而外翼段的小后掠角则有利于低速飞行性能
长棱中体通常指机身中部较长且扁平呈流线型的结构,这种设计可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,提高隐身性能,长棱中体结构常与双后掠兰姆达机翼结合使用,以实现隐身与高速性能的兼顾;
由于国内现在最好的战斗机发动机就是WS15,而歼50也肯定用的,根据公开资料最大推力17.5吨,在未来还会会出现推力更大的版本,双后掠兰姆达机翼结构+WS15发动机决定了歼50性能,如果还要具备上舰能力,那么就要考虑小间距双发动机布局,在单发失效时单侧推力造成的偏航力矩小,有利于航母降落时对航向的控制。在满油隐身装载条件最大起飞重量应该在33吨,如果采用外挂方式可以38吨起飞重量,具备超巡能力,和歼-20B基本上近似;
兰姆达机翼虽然在隐身性能上表现优异,但其结构重量较大且制造工艺复杂,飞控难度较高。而歼50采用了无尾翼结构,飞控难度更大,而且由于要上舰,更加需要精确控制。
大弹舱设计
之前文章就说过,六代机相对五代机提升最大的就是内部弹舱容量提高,借用高山CG图,有可能在两个进气道下,设置主弹舱主要是使用中距弹,中间腹沟可以使用大尺寸弹舱,甚至有可能还增加了格斗弹仓;这样弹仓无论是对空对地打击都具备较强的火力,提升了战机的效费比,也就是1架歼50起到五代机的1.5—2架的作战能力;
隐身战斗机扩大内置弹仓难度极大,要么机身加长,但会造成机身强度下降,失去高机动能力,而歼36采用了加宽方式,结果就是增加了一台发动机;由于弹仓都设置了机身下部,那么可以采用整体背部油箱,也不用在机翼上设置大型油箱,降低了穿透音速时的阻力,也就是说明在跨音速阶段有着良好的机动性;
信息化是6代机重点
战场网络化与信息融合:传感器融合与态势感知:通过数据链与机载传感器整合,实时共享战场信息(如友机位置、敌方目标动态),形成“网络中心战”能力,大幅提升协同作战效率。
压制敌方信息化体系:隐身战斗机可穿透敌方防空网络,利用电子战能力干扰或瘫痪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,为己方创造局部信息优势
综合空战效能的倍增
歼50核心优势速度+隐身+信息+大载弹融合,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敌方防空系统,降低被探测和拦截的概率。在超音速状态下的隐身快速机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突防能力,能够迅速进入敌方领空并完成任务。同时压缩敌方的反应时间,使其难以及时部署防御力量;
歼-50具备中低空高机动性:在高速飞行中进行复杂的机动动作,增加了敌方雷达的探测难度,还能够通过改变飞行轨迹制造不确定性,使敌方难以预测和拦截;
穿透式打击:隐身+超音速组合使其能够突破敌方防空圈,猎杀预警机、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,瓦解敌方作战体系。
快速反应与多任务切换:兼具空优作战、对地攻击和电子战能力,可在单一任务中动态调整角色,适应现代战场的快速变化。
非对称作战优势:面对第五代及以下战机时,隐身和超音速性能形成“代差碾压”,可主导空战规则(如迫使敌方进入视距内格斗或被动防御)。
作者以前说歼-20不适合上舰,而歼-50结构却没有问题,完整版本的歼-20B也是去年才完成,如果当时如果强行让歼20上舰就等于重新开发了一个型号,这么搞下来结果估计歼-36也不一定看得到了!
[扇歌-科幻平台更多原创]